当晨雾轻笼畲乡的山坳,畲乡体育健身中心的大门外已飘起炊烟般的笑语。阿婆们拎着竹篮里的艾草香囊走进来,腰间的银饰叮当作响;年轻人抱着篮球擦肩而过,T恤后背洇出汗渍;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进儿童乐园,笑声撞碎了林间的薄雾。这座藏在青山里的健身中心,早已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畲乡人生活的“活力心脏”。

一、从“盼”到“圆”:山坳里的民生答卷
畲乡曾因地形崎岖,公共活动空间匮乏。“以前想锻炼,要么爬坡去镇上,要么蹲在自家门口甩绳子。”65岁的雷阿公摸着崭新的太极垫感慨,“现在不一样了,家门口就能打太极、跳竹竿舞,连城里人都羡慕!”
2018年,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畲乡体育健身中心破土动工。政府拨款、村民众筹、企业赞助,三个月里,山坳里堆起了红砖、运来了器械。施工队里有畲族工匠,他们把祖辈传下的榫卯技艺用在看台搭建上,让现代建筑多了几分古意。建成那天,全村人敲锣打鼓放了三天鞭炮,仿佛在庆祝一场“重生”。
二、传统与现代的“共振”:畲味十足的健身图景
推开玻璃门,现代感扑面而来:智能体测仪闪烁着数据,动感单车区播放着畲语改编的流行歌,瑜伽室里铺着绣着畲族纹样的垫子。但转个弯,便是另一番天地——
打篾球区里,老人们握着竹篾编成的球拍,将藤球抛向空中。球拍划过空气发出“呼呼”声,像极了畲族祖先狩猎时投掷的石块;“竹竿舞广场”上,年轻姑娘们踩着节奏,竹竿开合间跳出灵动的步伐,这是畲族婚礼上的传统仪式,如今成了全民健身的项目;“摔跤角力场”上,壮小伙们赤裸上身,模仿畲族先民与野兽搏斗的动作,肌肉线条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“我们不想丢掉老祖宗的东西,”中心主任蓝姐笑着说,“把这些传统体育放进健身中心,既是保护,也是创新。你看那些孩子,跟着奶奶学竹竿舞,比玩电子产品有意思多啦!”
三、看不见的“磁场”:激活社区的温暖纽带
健身中心更像一个“社交枢纽”。每天傍晚,篮球场的灯光亮起,年轻人组队对抗,呐喊声能传到半山腰;周末的“畲族体育嘉年华”上,全乡人围坐在一起,看老人组比试打篾球,看小孩组赛跑抢红旗,连在外打工的青年都赶回来凑热闹。
72岁的李奶奶是这里的“明星学员”。两年前她查出骨质疏松,医生建议多运动,儿子便带她来健身中心。“一开始我连楼梯都爬不动,现在能打半小时太极,还能教孙子编竹篾球呢!”李奶奶举着竹篾球拍,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。而她的改变,也让更多老人放下顾虑——“原来运动没那么难,还能交朋友!”
四、山外的目光:文旅融合的新名片
随着短视频传播,畲乡体育健身中心成了“网红打卡地”。城市白领驱车两小时来体验竹竿舞,研学团队带着学生来学习畲族体育文化,甚至连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,想看看“中国少数民族的健身智慧”。
“去年夏天,有个上海姑娘连续住了三天,”民宿老板娘喜滋滋地说,“她天天来跟阿姨们学打篾球,临走还买了十套竹篾球拍,说要带回城里办‘畲族体育体验课’。”如今,健身中心周边开了三家畲族文创店,卖竹篾球拍、银饰挂件,甚至还有畲族运动服——靛蓝布料上绣着彩凤图案,既传统又时尚。
当暮色漫过山峦,健身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,像撒在山坳里的星星。这里有传统的脉动,有现代的活力,更有畲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它不仅是一处健身场所,更是畲族文化的“活态博物馆”、乡村治理的“黏合剂”、文旅融合的“催化剂”。在这片青山绿水间,畲乡体育健身中心正以蓬勃的生机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——山野间的活力,永远滚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