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ty中欧,亚新体育考研:赛场与书桌的双重逐梦

  关于我们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3

清晨五点的训练场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亚新体育学院的操场上已传来整齐的脚步声。22级田径队的林夏攥着秒表,盯着跑道上的队员,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——这是她作为队长每日的必修课。而到了夜晚,同一张书桌上,台灯映着她布满老茧的手,正一笔一画写着《运动生理学》的笔记。对她而言,2024年的关键词不是单一的“训练”或“学习”,而是“平衡”:在百米赛道的冲刺与考研教室的沉思间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逐梦路。

zoty中欧,亚新体育考研:赛场与书桌的双重逐梦

晨光里的奔跑:训练的“必修课”

作为校田径队的主力短跑选手,林夏的日程被训练填得满满当当。每天凌晨5点起床,6点准时出现在操场,400米间歇跑、技术动作纠正、力量训练……直到上午10点才结束。即便如此,她的笔记本上仍密密麻麻记着:“今日训练重点:起跑反应速度提升0.1秒”“明日模拟测试:200米目标成绩24.5秒”。

“训练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教练王磊常说,“体育生的时间像海绵,挤一挤总能挤出更多。”可当林夏决定考研时,这块“海绵”突然变得紧张起来。最初几周,她尝试“两头兼顾”:训练时心系考研单词,复习时又惦记着下午的技术课。“结果训练时总走神,复习时也记不住东西,整个人快崩溃了。”回忆起那段日子,林夏苦笑着摇头。

夜幕下的坚守:学习的“加时赛”
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次队内测验后。那天,林夏因前晚熬夜背书导致体力不支,100米成绩下滑了0.3秒,被教练单独叫去谈话。“你现在的状态不对,要么全力以赴训练,要么暂时退出队里事务专心考研。”教练的话像一盆冷水,却让她清醒过来——没有“兼顾”,只有“选择”与“取舍”

当晚,林夏重新制定了计划表:将训练时间压缩至每天2小时,集中在上午和下午;晚7点到11点是固定的“考研专属时间”,雷打不动。为了弥补训练时间的减少,她在每次跑步时刻意强化技术动作,用“精准练习”代替“盲目堆量”;复习时则采用“番茄工作法”,25分钟高度专注后休息5分钟,效率反而提高了。

“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。”林夏记得,那天训练结束后已是晚上8点,她裹着羽绒服往自习室赶,路过操场时看到灯光下还有队友在加练。“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大家都在各自的赛道上拼命,而我选择的这条路,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‘加练’罢了。”

时间的魔法师:平衡的“艺术”

除了个人的坚持,亚新体育学院的支持也让林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。学校为考研学子开设了“体教融合”辅导班,邀请 former 运动员-turned 导师讲解“运动心理学在备考中的应用”;图书馆专门设置了“运动员自习区”,配备 ergonomic 椅子和热饮机;甚至训练场馆的 closing time 延长到了晚上9点,方便队员们错峰训练。

“我们 never 孤独。”林夏的同班同学陈浩说。作为跨专业考研(体育教育转向运动康复)的考生,他常和林夏组队复习:“我教你解剖学,你帮我分析跑步姿势,互补性强得很!”这种互助模式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,更让他们在疲惫时能互相打气。

赛场外的勋章:逐梦的“意义”

如今,林夏已经收到了某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的拟录取通知,而陈浩也即将前往上海体育学院攻读运动康复硕士。回顾这一年,他们笑着说:“原来体育生的考研,从来不是‘放弃训练’,而是‘升级训练’——不仅在跑道上练体能,更在书桌前练意志。”

对于亚新体育学院而言,这样的故事早已不是个例。近年来,学院通过“体教融合”培养模式,鼓励学生“运动+学业”双向发展,已有超过30名运动员顺利考取研究生。正如院长所说:“体育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更快、更高、更强,更是如何在人生的马拉松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”

当暮色再次笼罩训练场,林夏站在跑道边,看着新生们重复着自己一年前的动作。这一次,她的目光不再只是专注于秒表,而是望向远方的灯火——那里,书桌上的台灯正亮着,等待着她继续书写属于体育人的考研篇章。而在每一个这样的日夜交替里,亚新体育人始终相信:无论是百米冲刺的赛道,还是埋首苦读的书桌,只要心怀热爱、步履不停,终会抵达梦想的终点

zoty中欧,亚新体育考研:赛场与书桌的双重逐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