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点半的闹钟还未响起,李明的手机已震颤不止——这是十年如一日的生物钟。他利落地掀开被子,套上洗得泛白却熨帖的运动服,抓起挂在门后的哨子与急救包,骑上那辆掉漆的旧自行车往学校赶。路过巷口早餐摊时,老板总笑着递来一杯温豆浆:“李老师,又这么早!”他接过豆浆,暖意顺着指缝渗进心底,像极了学生对他的依赖。


操场上的“细节控”
初二(3)班的篮球课上,李明抱着一摞篮球走到队伍前,阳光在他额角凝成细汗。“三步上篮的要领,第一步跨大步,第二步小跳,第三步起跳投篮……”话音未落,后排的小胖突然摔了个屁股墩,篮球骨碌碌滚向远处。教室里爆发出笑声,小胖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。李明没急着批评,反而快步走过去扶起他:“我第一次学这招时,摔得比你还狠呢。”他握住小胖的手,将动作拆解成三个步骤,一遍遍重复示范,直到小胖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上篮。
“体育不是比谁跑得快,而是教孩子学会尊重规则、接纳失败。”李明常这么说。去年运动会前,初三(5)班接力队连续三次训练都出现交接棒失误,队员们垂头丧气。李明当晚翻出尘封的训练笔记,重新制定“分段式交接法”,每晚陪学生们加练到天黑。运动会当天,当最后一棒选手冲过终点线时,全班哭成一团,李明也红了眼眶:“输赢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信任彼此。”
那些藏在哨声里的温柔
林晓曾是班里最沉默的女孩,因体型肥胖总被同学嘲笑,从不参与任何体育活动。李明发现她擅长绘画,便邀请她设计班级运动会海报。后来,他又悄悄递给她一双合脚的运动鞋:“试试慢跑,我陪你。”起初林晓跑两步就喘,李明就跟在她身后,喊着“加油,还有十米”;渐渐地,她能跑完一圈、两圈……半年后,林晓主动报名女子800米比赛,虽只拿了第五名,却笑出了眼泪:“原来坚持也能这么开心。”毕业那天,她送给李明一幅画:画中是他站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,旁边写着:“您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教练,教会我勇敢。”
哨声停了,余韵未散
如今,李明仍保持着清晨到校的习惯,哨声准时在六点五十响起。他说,看着学生在跑道上挥洒汗水,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——“那个为了梦想拼命奔跑的少年”。或许教育从无惊天动地的壮举,不过是日复一日守着操场,守着孩子们的热爱。就像那声哨响,看似平常,却能唤醒无数沉睡的梦想,指引他们走向更远的远方。
当夕阳为操场镀上金边,李明望着归巢的飞鸟,轻轻擦拭着哨子。明天,新的哨声又将响起,而他,永远是那个站在跑道边的守望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