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体育馆玻璃窗洒进来时,我正站在镜子前整理运动服领口。今天是市里中学体育教师招聘试讲的日子,指尖摩挲着教案边缘,掌心沁出的汗渍洇湿了纸页——这堂《篮球基础运球》试讲课,承载着我对教育初心的全部期许。

一、备课:在细节里埋下“兴趣种子”
翻开备课本,密密麻麻的批注旁贴着便利贴:“七年级男生爱竞争,女生怕失误”“运球节奏需结合流行音乐”。为了突破“枯燥技能训练”的刻板印象,我特意设计了“音乐运球挑战”:将《孤勇者》副歌改编成运球节奏指令,“战歌起,低运球!鼓点重,高运球!”甚至把篮球场划分成“冒险岛”(障碍运球)、“宝藏湾”(定点投篮),用游戏化场景激活学生的探索欲。
试讲前半小时,我蹲在器材室调试音响,反复确认篮球充气程度——这些被同事笑称“过度细致”的准备,实则是给未知课堂系上的“安全绳”。
二、开场:用“破冰”唤醒运动本能
铃声响起时,我抱着篮球快步走向场地中央。三十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,有人窃窃私语,有人眼神躲闪。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解锁‘篮球魔法’!”我故意压低声音,从口袋掏出一张皱巴巴的“任务卡”:“找到和你球衣号码相同的伙伴,完成三个挑战就能获得‘魔法徽章’!”话音未落,原本散落的队伍瞬间沸腾,穿7号球衣的小宇拉着9号女生冲向我,连平时最内向的晓雨都踮脚张望。
热身环节,我把传统“绕圈跑”改成“动物模仿秀”:“像猎豹一样冲刺!”“学袋鼠跳过障碍!”笑声中,肌肉逐渐舒展,连走廊外偷看的评委都忍不住微笑。
三、技能教学:让“错误”成为生长点
“请大家跟我做——五指分开,掌心空出,像抓气球一样托住球。”我边说边示范,余光扫到后排男生小浩:他攥着球死命往下按,膝盖微屈却不敢迈步。没有直接纠正,我走到他身边轻声问:“小浩,你觉得篮球是想被你‘按’住,还是想和你‘玩’?”他愣了一下,松开手试着轻轻拍球,球弹起来的瞬间,他眼睛亮了:“老师,它动了!”
分组练习时,我故意把“后进生”和“小能手”搭配,设置“师徒结对”任务卡:“教会同伴一次低运球,你就获得‘教练勋章’!”十五分钟后,场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加油声,穿11号的小美举着任务卡跑向我:“老师!我教会了玲玲,她刚才还投进了两个篮呢!”阳光穿过她的发梢,那枚自制的纸质勋章在风中轻轻晃动。
四、意外:用“随机应变”守护热爱
临近下课,天空突然飘起小雨。我迅速做出决定:“同学们,我们的‘冒险岛’暂时关闭,现在开启‘室内能量站’!”话音刚落,音响里流出轻快的健身操旋律,大家跟着我做起“篮球版尊巴”——拍球、转体、跳跃,雨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,竟成了天然的背景乐。
结束时,所有学生自发围成圈,把手叠在一起喊口号:“篮球不累,青春万岁!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所谓好的体育课,从来不是完美的流程,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“即兴诗”。
五、反思:在试错中锚定教育坐标
走出体育馆时,评委组长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你的课里有‘人’,而不是‘教案’。”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——原来教育的温度,藏在蹲下来听学生说话的姿态里,藏在允许“错误”发生的勇气里,藏在把“必须学会”变成“想要探索”的智慧里。
夕阳西下,我抱着篮球往回走,鞋底沾着的草屑随风飘散。这堂试讲课或许不够完美,但它教会我:中学体育教师的使命,就是做孩子运动路上的“点火人”,用激情点燃兴趣,用智慧守护热爱,让他们在奔跑中读懂生命的力量。

风掠过耳畔,远处操场传来少年的呼喊:“老师,明天我们还上体育课吗?”我笑着应道:“当然,只要你们愿意,每一节课都是新的冒险!”
(全文约750字)